职业、工种、岗位常见问答
职业、工种、岗位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种或一组特定工作的统称。我们以往经常使用“工种”、“岗位”等概念,实质上就是将职业按不同需要或要求进行的具体划分。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因此,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目前大多数工种是以企业的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状况为依据,从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的普遍水平出发,为适应合理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结合技术发展和劳动组织改善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划分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工种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职业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的社会管理水平。
什么是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的不同予以体现。职业分类的目的是要将社会上纷繁复杂、数以万计的现行工作类型,划分成类系有别、规范统一、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对从事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所作的技术性解释,要视具体的职业类别而定,而职业分类体系则通过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等,描述出每一个职业类别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职业分类的基础结构是什么?
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依次体现由大到小的职业类别。细类为我国职业分类结构中最基本类别,即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什么是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据国务院《工人考核条例》,由原劳动部组织行业部委制定的衡量工人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是对工人进行培训、考核的基本依据。